電子報第四十六期>專題演講

∼通膨下的投資策略

林湘婷--富達證券公司 經理


 觀察近年來的物價,新興市場的整體物價成長率標高,究其原因,來自於能源與食物價格攀升;然而,全球核心物價(扣除能源與食物)與已開發經濟體之通膨仍溫和,僅新興市場之通膨壓力竄升,如此情形,成為了投資人必須正視的問題。

為何原物料價格飆漲?

 探求原物料價格飆漲之因,來自於:能源與礦業投資不足、新興市場城市化與現代化、新興市場工資上漲、美元走弱影響、釘住美元或者匯率干預、物價控制政策無法長久…等。原物料價格曾有十幾年的低迷,導致投資意願不足,且最容易開採的礦藏在過去數十年大多已開採,未來開採成本相對提高,使能源與礦業的投資不足(underinvestment);對於電力、油料、金屬、水泥、食物產生大量需求,和從「輸出通縮」變成「輸出通膨」的現況,造成了新興市場的城市化與現代化,以及工資上漲的問題;觀看具有指標性的美元走勢,發現美國內部原本即存在龐大的經常帳赤字,於次貸危機之後被迫降息,使得美元大幅走弱,以美元計價之原物料遂大幅飆漲;另外,採釘住美元政策(例如:香港、中東)的許多全球經濟體,跟著美國調降息,也跟著被影響;而某些仰賴對美出口的國家,不希望匯率相對美元大幅升值(例如:日、韓、中、星),因此使美元走弱,貨幣也跟著走弱,這是採釘住美元或者匯率干預政策國家所受美元之影響。至於物價控制政策方面,許多國家靠著補貼油價、食品來抑制通膨,但是成本日益增高、且資源使用欠缺效率,將導致物價控制無法長久,我國石油凍漲擬於520之後一次升足,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 –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dvisory)於2007年11月9日的全球能源週報(Global Energy Weekly)中提及全球通膨的元兇來自於中國實施的雙掛勾(Twin Peg)政策,雙掛勾指的是:「匯率釘住美元」(Peg1)、以及「油價實施補貼」(Peg2)。Peg1限制升值的部分,人民幣幾乎釘住美元的走勢,當美元走弱,人民幣隨之走弱,使得外匯順差累積更加迅速,造成經濟更加熱絡,對於石油的需求也相對提高;Peg2限制油價的部分,由於中國對油價提供補助,使得國際油價雖然走強,但由於政策的補貼,人民未感受到油價上揚的壓力,但國內用油的不知節制(泰國、印尼亦同),以及用油效率不彰,使限制油價與限制升息的雙掛勾政策均提高了油價,造成全球通膨壓力大増,各國央行以升息政策因應,最終導致經濟減緩。就短期而言,中國仍會維持Twin Peg政策,使得油價續漲,提高全球陷入停滯性通膨的機率;而就長期而言,中國若放棄Twin Peg政策,將可使油價下跌,降低全球經濟硬著陸的機率。

為何糧食漲價(Why Food Price Inflation)?

 近年糧食價格普遍上漲,原因來自於人口成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加;經濟發展,可耕地減少;全球暖化、氣候異常、聖嬰現象;新興市場所得提高,肉食比重提高;能源價格高漲,生質能源(Bio-fuel)需求提高;工資上揚,導致食品之製造、加工、銷售成本都上升;各國農產品關稅壁壘,導致農產生產效率未達最佳化。由近期一項數據顯示:2公斤穀物生產1公斤雞肉、4公斤穀物生產1公斤豬肉、7公斤穀物生產1公斤牛肉。此數據可提供我們思考飲食習慣是否該轉變成素食,以達成另類的節能減碳功效?此外,面對能源價格高漲,許多耕地改種玉米、棕櫚樹、甘蔗等生質能源作物,可能破壞環境,使得未來生產農產品的成本更高!工資上揚的部分,就已開發國家而言,工資成本佔食物成本的八成(Food Is Not Food),而隨著勞動市場減緩,食物漲價壓力較不明顯;但就開發中國家之現況,工資成本佔食物成本比重較低(Food Is Food),反應了食物成本大多反應自原料價格,且工資與糧食都呈現漲價,因此食物通膨問題較為嚴重。加上各國農產品普設關稅壁壘,導致農業品的生產效率未達最佳化,也是造成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

 一項由UBS(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為一多元化的全球金融服務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迄今,小麥、稻米、玉米等糧食於過去一年以來價格飆漲,牛肉、蔗糖、羊肉、香蕉、龍蝦則價格平穩。糧食價格飆漲,與動物性蛋白質及生質能源需求脫離不了關係,而小麥、玉米、稻米價格飆漲則因其為可替代糧食,對新興市場也造成了食物通膨影響。

通膨的不利影響

 通貨膨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承如之前所說,央行被迫升息或升值的結果,將影響經濟成長。對於控制由內需成長所帶動的通膨,應該要升息;而對於控制輸入性通膨,則應該要升值。但Fed(美國聯邦儲備會)及ECB(歐洲央行),甚至BOE(英格蘭央行)都因為擔心通膨而不敢大幅降息,此舉可能延後經濟復甦。反觀亞洲若干受美國影響較大的國家(即:出口導向國家),如果因通膨而不敢降息,則經濟可能隨之減緩。

 其次是政治動盪,尤其對於低所得國家而言,通膨造成的食物價格波動率非常高,由最近的新聞可窺之一二。海地總理因處理通膨不力下台(自由時報,2008/4/14)、埃及砸窗燒車的激烈抗議、莫三鼻克的示威遊行,都是衝著不斷飛漲的糧價而來(台視新聞,2008/4/14)。另外,中國A股因宏觀調控傳聞而重挫,是政治動盪之下所衍生出的股市下跌情形。

 第三點是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由於東西變貴了,可支配所得減少,降低了民眾的消費意願,同時也造成了爭相囤積衛生紙、沙拉油等民生必需品情形。

 第四點則是債務人與債權人財富移轉,由於通膨影響,之前借錢的人要還的錢變少了,而之前存錢的人則本金與利息則被侵蝕掉了,如此將會違反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第五點是實質利率下降,甚至轉為負值(例如中國),銀行付給存款人負的利率,但是由於央行升息,因此借貸利率上升,使得銀行利差擴大。民眾若接受負利率,財富將縮水,退休生活也會出現問題;若不願接受負利率,將資金轉入房市、股市投資,又將造成資產的泡沫化。

 最後則是侵蝕企業獲利,因通貨膨脹問題,企業過去幾年的高毛利榮景不再,直接反應在股價上,使股價下跌,也造成企業虧損。

 綜觀亞洲的通膨問題日益嚴重,與美國脫鉤的可能性也因此受限。亞洲國家正面臨通膨威脅,許多國家的整體通膨率都創下近年新高,高漲的食物與能源價格為主要問題來源,而亞洲進出口佔GDP比重較高的國家,原本希望藉由降息以刺激經濟,但是通膨可能使這個希望落空,這也使得亞洲經濟風險升高。

通膨是短期問題?還是長期趨勢? 成為後者的可能性正在提高!

 就短期而言,美國經濟衰退及亞洲各國央行升息,將產生壓抑物價的力量,而長期來看,推升物價的動能預計將持續。因新興市場經濟持續發展(包含工資上揚、原物料需求、飲食習慣改變等)、全球氣候暖化及可耕地減少、美元地位逐漸式微、各國貿易保護措施(如:禁止糧食出口、搶奪原物料),在長期將助燃通膨壓力,而過去幾年全球化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也可能暫時達到一個極限。因此推論通膨乃長期之趨勢。

通膨之下的投資建議

 面臨通膨,投資人可考慮以下的投資焦點:

1、股票(並非都不能投資,而應該有所取捨!)

 選擇有議價能力或定價權的公司(龍頭股或藍籌股)、成本控制能力強的公司、控制或生產原物料的公司、擁有節能科技的公司,以及擁有開採礦業技術、或者提升農產品產量科技的公司。

2、固定收益(公債收益將受侵蝕,多年的牛市接近尾聲)

 因通膨率升高,抗通膨債券將因通膨率愈高而愈熱門;還有新興市場以當地貨幣計價之短債,其利率風險不高,且可受惠於高配息及匯率升值的好處。

3、貨幣

 通膨升高將促使若干貨幣升值,如:中國人民幣、俄羅斯盧布,可能必須升值以抗通膨;原物料貨幣(Commodity Currency)將受惠,如:澳幣、紐幣、南非幣。

4、原物料(如:黃金、原物料基金、原物料ETF)

 原物料為通膨壓力的來源,且可受惠於美元走弱及通膨保值買盤。

5、房地產

 民眾可能因通膨預期而提前購屋,房地產建築成本亦因原物料漲價而提高,進而拉高房價;如果通膨導致匯率升值以及房地產漲價,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可以受惠,將是比公債更好的固定收益選擇,所以未來等到全球房市較為穩定之後,可以留意挑選REITs比重較高的房地產基金。值得留意的是:在通膨下的房地產投資實有爭議,建議在過熱通膨下才適合投資,而在停滯性通膨下則不適合投資。

通膨下的投資策略-「過熱通膨」與「停滯通膨」的策略應有所不同!

 依據富達投資時鐘顯示:今年四月份,全球景氣位置位於「停滯通膨」階段。歷史經驗顯示:「停滯通膨」下,房地產表現不佳,買房子抗通膨應該是在「過熱通膨」環境下較為適合,此時可選擇表現最好與表現最差的類股與產業作投資!而由歷史經驗推論:過熱通膨下,適合投資原物料、股票;在停滯通膨下,則適合投資原物料、債券。

 至於對公債的投資建議,過去二十幾年造成的公債牛市的因素包括通膨逐年下滑、亞洲國家外匯儲備購買美債、中國低廉勞動力輸出通縮等,但是隨著原物料漲價、亞洲經濟趨緩、中國工資上揚,加上殖利率已經處於歷史低點,未來長期殖利率趨勢的確可能反轉向上、公債也有可能下跌。但短線來看,G7經濟衰退仍對公債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