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發展潛力
由生涯發展中心所舉辦的九十三學年度「職場趨勢系列講座」於5月2日熱烈展開,第三場講座很榮幸的邀請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陳寶瑞副處長主講「金融業發展潛力」。此次演講方向為1.金融市場(銀行、保險、證券)的概況與願景2.當前金融市場的人力需求3.進入金融市場的準備。
以下為5月9日的演講內容:
先與大家分享今早所聽到的一個好消息,今年的台灣就業調查報告顯示金融服務業的人才需求量高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其實,金融服務業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
壹、金融市場概況與遠景
金融的重要性就好比人體的血液,法國宮廷御醫揆內發現「貨幣類似人體的血液」與金融業的特質相似:血液是生長之液,輸送全身的養分(紅血球運送氧氣、養分、荷爾蒙
…等);血液是健康之液,輸送抗疾的物質(白血球尋找疾病的跡象,生產抗體,進行反擊)。
金融部門與資源配置
資金提供者將錢存放於金融部門,透過金融部門-資源配置者(計畫評估、信用管理、風險管理)去執行最佳、最適當的資源運用,選擇適合的投資計畫,造成兩種結果1.通過業者投資案(以資金協助如紅血球)→土地、勞動、設備(資源取得/分配)→生產(有效率的資源配置)。2減少資源損失(以資金協助如白血球)→減少投資失敗、壞帳(無效率的資源配置)。
一、金融市場概況
亞洲主要國家金融市場人力資源、財務技術能力比較
引用資料來源:IMD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2、2003、2004。說明台灣在財務金融技術(Finance skills)、雇用國外資深財管人員(Foreign high-skilled
people)、資深管理者之國際經驗(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合適之資深管理者(Competent senior
managers)…等項目上的排名低於新加坡、香港,高於中國大陸、日本、南韓。
2004年「財務金融技術」國家排名:台灣28新加坡15香港11中國大陸39日本50南韓45。「雇用國外資深財管人員」國家排名:台灣25新加坡2香港5中國大陸28日本42南韓42。「資深管理者之國際經驗」國家排名:台灣12新加坡3香港2中國大陸59日本58南韓5。「合適之資深管理者」國家排名:台灣29新加坡20香港8中國大陸59日本51南韓45。
台、港、星、韓金融市場重要指標
- 引用資料來源:金管會、CEIC Data、亞洲週刊、香港、南韓官方網站。
-
2005年2月股價指數(較上月漲跌):台灣6,208(+3.56%)香港14,195(+3.45%)新加坡2,119(+1.10%)南韓1,011(+8.43%)。
- 上市家數(台灣計至2005年2月止):台灣700香港893新加坡543南韓685。
- 2003年證券市值佔GDP比率:台灣130.73%香港456.29%新加坡136.20%南韓49.03%。
-
2004年證券成交金額(億美元)(較上年增加):台灣7,173(21.17%)香港4,396(48.31%)新加坡1,073(16.63%)南韓4,887(6.42%)。
- 2005年1月本益比:台灣12.40%香港18.18%新加坡17.08%南韓16.82%。
- 2003年金融業生產毛額/GDP:台灣11.4%香港12.6%新加坡11.5%南韓8.0%。
- 2003年金融業就業比率:台灣3.9%香港5.2%新加坡5.2%(2002年資料)南韓3.3%(2002年資料)。
-
2004年外資持有股票佔總市值比重:台灣18.8%(含直接與間接投資)香港36.0%(市場成交量turnover)新加坡35.9%(持有股份Capital)南韓34.3%(2003年底交易值)。
- 2004亞洲銀行前300家入選家數:台灣42香港18新加坡3南韓14。
- 2004亞洲銀行前300家佔300家的資產份額:台灣5.4%香港4.9%新加坡1.8%南韓5.0%。
金融服務業產值與占GDP比重
引用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92年:服務業占GDP比重(67.8%)、金融服務業占GDP比重(11.5%)。
92年:金融服務業總值11,326億新台幣、金融7,701億新台幣、證券819億新台幣、保險2,806億新台幣。
金融市場規模擴大
- 上市櫃公司市值91年3月13.2兆、93年12月14.98兆、成長率13.5%。
- 股票市場交易量(年度日均值)91年3月882億、93年12月955億、成長率8.3%。
- 債券市場交易量(年度日均值)91年3月5,425億、93年12月5,703億、成長率5.1%。
- 期貨市場未平倉口數91年3月3.00萬口、93年12月77.25萬口、成長率24.8倍。
- 投信基金資產91年3月1.98兆、93年12月2.53兆、成長率27.8%。
- 信託資產91年3月0.90兆、93年12月2.17兆、成長率141.1%。
- 本國銀行存款91年3月17.32兆、93年12月19.67兆、成長率13.6%。
- 本國銀行放款91年3月13.00兆、93年12月15.08兆、成長率16.0%。
- 本國銀行兩岸金融業務量(單月)91年3月12.57億美元、93年12月149億美元、成長率10.9倍。
- 保險業資產91年3月3.15兆、93年12月5.73兆、成長率81.9%。
金融機構種類、家數(94/3月)
- 金融控股公司14家。
- 貨幣機構:本國銀行48家、外國在華分行35家、基層金融機構(農漁會的信用部、信用合作社)311家、信託投資公司3家、票券金融公司14家。
- 證券:證券商148家、投資信託45家、投資顧問220家。
- 保險:壽險業29家、產險業26家。
目前金融機構整併概況( 91年3月~93年12月)
- 14家金控公司:共有89家子公司,其中包括15家銀行、8家保險公司、14家證券公司及6家票券金融公司。
- 銀行業整併案:10件。
- 證券商整併案:9件。
- 保險業整併案:6件。
- 「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共處理完成36家農漁會信用部及9家信用合作社。
- 93年中及94年初高企、中興銀分別為玉山銀、聯邦銀標得後,預計94年本國銀行家數減至48家。
- 全體貨幣金融機構自89年底455家減少至93年底400家。
二、金融市場遠景
政府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
-
過去二年來,政府積極推動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在相關單位與業界積極努力下,金融改革已見初步成果,如:銀行打銷呆帳成效顯著,逾放比率明顯下降,金融機構持續合併,各金融市場規模,亦均獲長足改善。
- 惟我國金融機構規模相對較小、創新能力不足,商品同質性高,加以
2006年底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將全面推動,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詭譎多變與競爭下,如何善用以往金融改革成效,繼續推動第二階段金融改革,全面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是政府當務之急。
-
鑒於金融服務業係屬「知識密集度高、產值大」的產業,已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的服務業之一。未來有關金融業的管理及業務發展,在兼顧市場紀律、以及金融法規朝與國際接軌發展下,並以「興利」為主,以協助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商機,進而善用金融服務業協助國內企業發展。
現階段在我國積極推動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關鍵時刻,我們著重的是健全總體金融環境,找出我們的利基,真正將「金融服務業」當作一個產業來發展,其潛力不容忽視。
以下試就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提出S WOT分析來簡單說明我國金融服務業仍面臨若干問題與挑戰。
我國金融服務業SWOT分析
優勢(Strength)
- 金控公司跨業整合,提升效率。
- 金融產業逾放改善,有利併購。
- 具有高競爭力及經營彈性的企業。
- 外匯存底高、外債少,資金充沛。
劣勢(Weakness)
- 欠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 金融業同質性偏高,獲利空間有限。
- 跨業經營經驗不足,綜效待提升。
- 國際性金融人才不足。
機會(Opportunity)
- 華人資金充沛,有利發展資產管理中心。
- 資本市場活絡,有利發展區域籌資中心。
- 資產管理環境日趨成熟,有利國際接軌。
- 金融業產值日增,有利帶動經濟成長。
威脅(Threat)
- 金融全球化發展,面臨國際金融集團挑戰。
- 國際新資本協定將實施,須強化資本及風險管理。
- 金融商品推陳出新,金融法制須快速因應。
- 金融機構整併面臨的問題,須加速克服。
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所做的金融營運趨勢展望問題調查,以競爭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SWOT)評估,目前國內金融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是業者最憂慮的。
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很多,金融機構規模是其一,其他如人才素質、金融商的創新等,也具關鍵性。
政府近年來因應金融機構國際化的挑戰,已積極朝以下幾個方向,推動相關重要措施 。
- 我國金融市場、金融監理制度與國際趨勢接軌,如資本適足率符合巴賽爾銀行資本適足率協定的新規範(BASEL II)
- 推動強化公司治理之政策,持續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內部管理制度。
- 放寬引進國外金融人才的限制。
- 鼓勵金融機構合併,擴大規模,並提高經營效率。
政府重要相關法令及制度之修制定方向
- 朝向單一法規單一監理方向
全球金融發展走向「跨業」的金融集團已是必然結果,未來的趨勢即是法規隨市場機制走向單一監理方向,此一變革也讓過去各別訂定的金融法規遭到淘汰。
- 研議訂定一個功能別取代業務別的「金融服務業法」
這項規劃工作相當具有挑戰性,必須整合國內諸多金融相關法令,如銀行法、證交法、信託法等。金管會將在二年內研擬完成「金融服務業法」,希望作一個比較週全的規劃和考量,以符合未來金融服務業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 監理模式由各分業管理轉向功能性監理
上述修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建制一個以功能別取代業務別的法制環境。
貳、當前金融人力之需求
一、金融服務業之人才供需
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所做的「2005年金融營運趨勢展望問題調查」發現,我國金融業未來一年(2005年)經營策略的重點與人才培訓計畫,依序為:
- 經營策略的重點
消費金融(問卷中每10人有7人視本項為經營重點)
風險管理(問卷中每10人有6人視本項為經營重點,本項並連續2年排名在前3名)
企業金融(問卷中每10人有5人視本項為經營重點)
- 金融業亟需人才
風險管理(占總問卷數69%,受訪者可以複選)
財富管理(61%)
消費金融(54%)
參、進入金融市場之準備
一、金融服務業相關證照
金融證照:如
- 證券商初級、高級業務員
- 證券投信投顧業務員
- 證券投資顧問事業證券投資分析人員(CFA)
- 金融理財規畫人員
- 理財規劃顧問師(CFP)
- 期貨商業務員
- 保險業務員
- 信託業務員
- 銀行內部控制
- 金融風險管理師(FRM)
CFP與CFA之差異
- CFP(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主要是提供個人理財規劃服務,故舉凡與個人理財規劃相關專題,例如保險、投資、退休金、稅務財產規劃等,準CFP們都必須有所涉獵,服務對象為一般投資大眾。
- CFA( 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
主要著重於產業分析、公司價值認定、金融商品設計、有價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技術的探討,較偏重投資專業,通常應試者以有志成為證券分析師、基金經理人或投資銀行家居多,服務對象多為法人鮮少直接接觸投資大眾。
- 根據今年4月udnjob人力銀行以人力銀行使用者為對象做調查,發現:
肯定證照的重要性(83.51%)證照的重要性超過學歷(10%)上班族考證照的動機包括公司規定或對找工作、升遷有幫助等升遷可望提高(23.72%);老闆會納入調薪依據(19.72%);老闆認為證照無關緊要(23.31%);老闆只會給予口頭嘉勉(20.14%)。
- 證照的主流:
- 金融證照(部分金融業務已將取得證照列為基本條件)
- 資訊證照
- 全民英檢
證照、學歷孰輕孰重?
8020法則:
80%的人重視學歷,20%重視經驗
80%的人是窮人,20%的人是富人
80%的人掌握世上20%的財富;20%的人掌握世上80%的財富
80%的人用脖子以下賺錢;20%的人用脖子以上賺錢
二、金融服務業相關訓練
主要金融相關訓練機構如:
- 台灣金融研訓院
經常性訓練班如消金授信高階班 、市場風險管理研習班 、金融商品創新實務研習班 、不動產證券化個案解析研習班等
- 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 財團法人亞太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
近來台灣金融研訓院與證基會、保發中心合作,共同舉辦CFP證照系列六單元課程;三家機構均為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發起單位,亦為國內專業理財訓練機構領導者 。
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推動方案
利用五大策略:健全總體金融環境、推動區域籌資中心、推動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多樣化金融服務、強化金融市場體質,以期全力推動達成「發展台灣成為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目標。
「健全總體金融環境」策略之因應措施
- 整合金融服務法令規章及制度;兩年內擬訂「金融服務業法」。
- 鼓勵金融創新,金融商品之審查採負面表列方式。
- 擴大金融業規模與競爭力。
- 加速金融法規鬆綁。
- 加強金融人才培育。
-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租稅環境。
政府深切了解專業人才對於金融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推動方案」將陸續推動加強金融人才培育,提高金融專業水準,以健全總體金融環境。相關措施如:
- 加速吸引國外金融專業人才(如:財務工程、資產管理等)來台。
- 協助解決外國金融人員來台問題,如:簡化申請流程、檢討放寬來台居住、工作簽證、子女教育等相關配套措施,以營造吸引外國人才之友善環境。
- 強化、整合現有培訓機構功能,加強與大學院校合作,建立具國際水準的金融培訓機構。
肆、結語
一、新鮮人應有的態度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黃仕揚/台北報導】台北大學財政系大四的李汪倫,還沒踏出校門,已有八張專業金融證照在身;他誇下豪語,畢業前要拿到10張證照。
李汪倫唸高中時,就發現生活中經常會接觸不同的金融數字,但大多看不懂,於是下定決心「搞懂它」。從此,閱讀財經新聞,成為他課餘最大的興趣;只要是與財經相關報刊,他一概不放過。
上大學後,他選擇的社團也不脫離這項興趣,參加證券研究社等,之後他發現,透過金融證照考試,不但可增加金融知識,更有助於了解市場現況,因此他開始把參加考試當做練功。
李汪倫已考取的證照有:證券商初級、高級業務員、信託業務員、證券投信投顧業務員、金融理財規畫人員、保險業務員、期貨商業務員、銀行內部控制等八種。他說,畢業前至少要考取10張證照。
近年來金融環境變遷快速,如何掌握最新金融資訊,是準備考試的重要關鍵。他建議,除閱讀參考書外,多涉獵專業財經報刊,因為報紙比其它刊物來得便宜,即便是經濟能力稍嫌不足的學生族群,也都消費得起。
李汪倫說,金融證照考試多半為選擇題,答題時先刪除離譜的答案,再從剩餘選項中挑出答案來,「選有讀過印象的選項,不要選完全沒看過的答案」。
二、新鮮人應有的基本職能
- 基本認識
認識環境是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的第一項要件
- 進修專業知識
加強專業的金融知識
- 入行的準備工作
行業的生態、行業所需的證照
- 考取金融專業證照
- 如何面談
Q&A
Q:剛才提到金融業目前缺乏風險管理人才,政府並特別加速吸引國外的「財務工程」專業人士;以此推論,若要出國留學進修唸「財務工程」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有學生讀完「財務工程」相關科系回國後找工作並不順利,為何?
A:進修「財務工程」很好,目前仍是熱門的科系。人力需求依環境的不同階段性發展而有不同的需求,政府現階段放寬政策鼓勵金融創新,「財務工程」專業人士將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求很高。
Q:發現同學們有收集證照的癖好,其實我認為工作能力與態度才是更重要的,所以,請問業者所重視的項目為何?證照真的很重要嗎?哪些證照是最熱門的?
A:面試時需要評量專業知識,應徵者是否取得相關的專業證照是一項非常客觀的評量參考;雖然,工作能力與態度才是更重要的,但是也只能在工作後才能實際瞭解情況;所以應徵者參加面試時持有相關證照確實是佔優勢。
進入什麼行業就該準備該行業的相關證照,不同行業有不同的證照需求。
Q:教育部提供理工學科相關獎學金以鼓勵學生出國進修相關科系,目前政府提倡金融國際化更需要相關人才,建議經建會多開放財經科系留學名額。
A:政府目前有「菁英留學計畫」鼓勵同學出國留學,雖然針對「三C資訊產業」的名額佔比較高,然而出國留學確實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與技術、拓展視野。
Q:我國的金融機構規模相對較小、家數較多,政府鼓勵金融產業合併,若銀行家數降低是否會影響金融人力需求?
A:在台灣常常可以看到一條街有多家銀行,銀行業的同質性過高、競爭激烈。金融產業合併並不代表一定需要裁員,可以重新調整業務;鼓勵銀行業務多元化發展提高報酬率,不該單純的只做存放款業務也可以嚐試金融創新,應該著力於投資、期貨、理財…等業務。銀行發展重點不應只在於企業金融,開發消費金融的拓展潛力更大。